听剑吼西风,望霹雳弦惊。愿豪杰与共,任万里纵横。——《秦风》
自从久远的某戏说电视开始,帝王们除了兢兢业业打理政务,还要跟各路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满屏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顶着空洞无物的脑袋、穿着妖艳多样的影楼装、披着飘逸的长发、画着销魂的眼线穿越到同一时期来为主角开挂的人生添彩,丝毫不顾及原主想要诈尸跟他们谈谈人生的心情。幸好,不论什么时代,终究还是有人肯捧着良心下苦功夫的。
春秋战国大概可以算作我在阅读史书的时候极为感兴趣的历史时期之一,或许这是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催生出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周游列国的名士左右着各国此消彼长。虽说民为战苦,但在后人看来终究是一个传奇的时代,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先辈对世界的超前认知,才引导着中华民族摒弃了古罗马式的侵略式辉煌,走向了大一统的独特道路。说到统一就不得不提秦人,《大秦帝国》的小说便是如此进入了视野。然而它就像《狼图腾》一样,因为感觉作者夹带的私货太多,读到一半便被我束之高阁,电视剧版的《大秦帝国》则不同,在我看来是为数不多的电视比小说精彩的典型。
第一部《裂变》跟小说最接近,卫鞅塑造的更像是演义小说中的侠士,更被强加上了河西之战的战功,但青山松柏的君臣筚路蓝缕、变法强国、洗雪国耻的壮举的确令人折服,人物虽然过于完美,但赤子之心、家国情怀足以动人。第三部《崛起》则完全摒弃了小说,像是影视版纪录片,可以直接当优质教学资料,但是因为熟知的史书中的秦国多为“反派”,太过拘泥于史书反而造成人物性格偶尔有些精分。
相较之下,我最为喜欢的还是第二部《纵横》,从艺术角度出发,它更平易近人,不神化人物,也不照搬史书。从故事角度出发,它主线完整,支线清晰,首尾呼应。最为出彩的是人物设定,它以历史为骨,却又添加上了丰满的血肉,鲜活之气扑面而来。见识手腕俱佳的秦王会因为堂姐当众亲扇使臣耳光,嘴炮演技皆在的嬴驷也会被芈八子说的哑口无言;自称势利之徒的秦相,肯为国舍命,人说一怒而天下惧的张仪,其实十分惧内并甘之如饴;饱读诗书的贵族小姐魏纾没有主见,一生为他人摆布;目不识丁的“祸国妖姬”芈八子,却政治嗅觉敏锐;人人都道昏庸好色的楚怀王并非愚蠢,只是被贪婪所蒙蔽;魏惠王虽然注重教育,兢兢业业培养了一批大才,但是要么用错地方,要么不用,源源不断的向秦国“输送人才”,事后只能跟惠施吹胡子瞪眼说“双口相声”。
厚重的历史背景,瞬息万变的政治交锋,穿插进或有趣或悲凉的个人人生,这一切都在剧情一点点的展开中,由观众透过光影自己去感悟。蛰伏三年后上朝“架出社稷之臣”,宣布遵循商君之法;彭城相王受辱,笑容灿烂的威胁魏王;糖棍交加训斥将军嬴华,化解将相不合;龙门相王武力教训蛮族,言语敲打蜀王,嬴驷的奇特性格、理想抱负、政治手腕皆表现的淋漓尽致。殿上评六国,评秦国,论纵横,舌战群臣;临危受命,出使楚国,破合纵之军,窃楚国以雪耻;攻韩攻蜀之争,不计较个人颜面,以国利为先,张子之风姿可窥一二。史书上看似疏远的文言文,在这里经过演绎变得生动有趣,明明是内涵严肃的正剧却比那些所谓喜剧更令人捧腹,明明是七国博弈的战国厮杀,爱情部分却比“整个鱼塘都被你承包”似的小言更甜腻动人,比琼瑶奶奶一哭二闹三上吊似的爱恋更为悲哀复杂。
故事行至结尾,嬴渠梁耗尽心血,为国牟利,却英年早逝;卫鞅城门立柱推行秦法,却不得不为秦法殉道;嬴驷为谋拓土强国,殚精竭虑,病榻之上批头散发的秦王半疯半醒,全然不见当年的意义风发,只能含恨而终;张仪心神俱伤,黯然离秦,与老对手犀首小酌之时仿佛仍在秦殿指点天下,纵横捭阖,但现实不过草庐醉看夕阳而已;楚怀王至家门而不得入,辗转多国,亡于秦,死后成为列国伐秦的最好借口;苏秦为燕不惜死间于齐,以“老实人”的姿态,使得齐国险些灭国,但终未能得偿所愿;芈八子为扼杀亲族谋反之意,保秦国政局安稳,绝食而亡;白起歼敌达百万,却因谗言君臣生隙,一代名将自刎之后六国臣民皆庆;范睢斗垮宣太后,逼死白起,但才能不足以弥补心胸,恩宠渐失;嬴稷拖垮六国,耗死了数代他国国君,如愿问鼎,成为了教科书级的“反派”。他们被历史裹挟着,在纵横左右间取舍,但却又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终局之时,回头看,只觉悲从中来,恍如隔世。
(泰山区分局 郑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