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现时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一榫一卯,一砖一瓦,古建筑的美,固然离不开民族的智慧与文明,但也幸得于敦厚淳朴的匠人精神。这种古老的传承,在时间地精雕细琢下不断淬炼,成就了一个个不凡的人格,散发着特有的魅力,熠熠生辉。
大至一个工程,小至一份简单的工作,都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呈现过程,其本身即是一种修行。遵循本心做事,遵循本性做人,匠人的精髓在于善于捕捉每个当下,并把它做到极致。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对匠心的追求却始终不会动摇。
老舍在《文学与木匠》一文中提到,文学相比于木匠,也许会偶因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而名噪一时,木匠却必须隐忍于枯燥的学徒期,无闻的探索期。但木匠的成功并不低微,文学的造诣也绝非轻易,心无油墨终究是少了一份鏖战群雄的底气!
感知工匠精神,首先要端正心态。誓要从一而终,不轻看任何执着与坚持。每个岗位都有存在的必要,相应也就会有可实现的价值。即便是处于打工的状态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就算拥有了安定的职业,仍怀着打工的心态。杨绛先生在困难时期曾被分配打扫文学院的厕所,有人评价她收拾得连水箱的拉链上都没有一点灰尘。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无关职务本身,其认真程度与翻译《堂吉诃德》时并无本质区别。职责无贵贱,全心全意地去接受它,一样可以打理地“光可鉴人”。放对心态,为自己掌舵,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在工作中,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即便是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仍需要持续的专注与踏实。前些时日闲得情趣,求来一份硬笔字帖,想暂时放下对键盘的依赖练练手法,也好怡情。可是描摹惯了,怠于自己练习。于是一个字描了很多遍,自己写时依旧是原来的风格。这就好比做题,不加思索就寻求对答案的理解并不治本,它缺少了等待答案过程中的好奇,也就失去了发现不足之处的机会。从“知”到“觉”的过程,离不开脚踏实地的专注,不走捷径才是最快的捷径。
匠人的魅力在于始终认真专注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品质。所谓细节,并不是看不到,也不是容易忽略,恰是那些常常出现却无所谓的。每一处都是必不可少的锤炼,每一秒都是不会重来的唯一,持续地精益求精,在时间的见证下,都会成为奇迹。储物柜里方方正正的排列,是妈妈的奇迹,长久的积累让她无需演算,就能把形状各异的物件摆放到与柜子完全贴合。生活中不乏匠心,尤其是在饱含温馨的家中,浸润在亲情里的每一件事看起来都特别用心。舒心的家务看似简单,往往是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修炼完美的魔法。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每一份用心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付出。认真地过,匠心无处不在,它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潜潜推动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