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订了一份《齐鲁晚报》,近日网络电信诈骗及防诈骗的新闻报道充斥报端,每日浏览深思,一吐为快。
家住临沂、家境贫寒的一位女性准大学生,被人利用“171”开头的远特电话号码骗去学费继而被“夺走”生命,再也难圆大学梦;即将进入大二学习的山东理工大男生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期盼读研终难成。风华正茂大学生的去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警方及有关部门及时立案、介入侦查,8月27日一早《齐鲁晚报》传来消息,26日两案告破,嫌犯四人被抓捕归案,四名在逃被公安部A级通缉。
消息让人悲喜交集、感慨万千。喜的是“有真事”正义伸张在即;悲的是“生命脆”英年早逝不可逆;叹的是“新常态”下企业追逐利益而相关法律滞后。当今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在此暂不提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无限发展机遇及其他,仅聊谈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的应对和感想。
新闻媒体在最初发布此消息后,很多人们在谈论中都在感叹死者太单纯,曾不知诈骗犯罪分子利用有关企业经营纰漏、法律制度相对滞后,采取了盗取、利用个人信息后精准的诈骗手段,对涉世不深、家庭贫困、急于求学的学生实施伤尽天理性的无情伤害,两案看起来涉及金额不多,但对于特定的弱势群体来说却是“夺命式”诈骗,怎能不扣人心弦。
愿以此案做为大数据时代“依法治国”的“坐标”起点,唤醒全国、全民对个人身份信息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戒备。立法要提速,国家迅速完善制定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到位,依法规范相关企业在“小团体”利益驱动下的不法竞争行为;打击要有力,严细查处令人“不寒而栗”的行业“内鬼”,斩断无法无天、害人利己的黑色利益链条;再是要及时揭露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常用伎俩手段,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牢树“天上不会掉馅饼”务实理念,提高个人注重识别、准确验证各类蛊惑性信息的防范能力。
聊谈感想,不知能否告慰逝者并避免来者重蹈覆辙。
(泰山区分局 马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