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文学创作那年,我刚满20岁。
因为对写作这个领域还不熟悉,心里没底,所以我的投稿仅限于市里的两家行业报。这种情况持续了三个年头,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向两家报纸投过稿。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其一,工作忙,琐事多;其二,我开始尝试其它体裁创作,与副刊风格不符;其三,我逐渐野心膨胀,把心思用到知名度更高的报刊上。
由于当时两家市报版面上没有编辑的署名,因此,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编辑的姓名,只知道样报和稿费寄得很及时,一般发稿两个礼拜后,就能收到,很准时、很守信。在此期间,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和春节前夕,我总能收到两家报社寄来的精美贺卡,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鼓励的话语,让我心间顿生暖意。遗憾的是,贺卡是以单位名义发的,落款处也没有寄信人的姓名。
后来,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由于多方原因,两家行业报先后停办了。为此,我对编辑的感激也就成了永远。那些样报、那些信件,我敝帚自珍,几次搬家,都毫不犹豫地放进书柜一并带走。
文学创作的路布满荆棘。最艰难的那一段,我发出的稿件一次又一次如泥牛入海,曾经高傲的心连受重创。那一刻,油然想起那些未曾谋面的编辑,想起那些暖心的只言片语,便重新拾起勇气,有了前行的动力。
如今,我人到中年,仍然坚持写东西,并且亲历了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实惠:由原来的爬格子变成轻敲键盘,文字在电脑上一挥而就;由原来的贴邮票寄信,变成了发“伊妹儿”,天堑瞬间变通途;由原来繁琐的手工劳动,变成了简捷的智能作业。从事创作十几年来,我的作品在全国每一个省(市、区)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网络,归功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当我与昔日的毛头小伙渐行渐远,当网络交流取代书来信往已成习惯,当文学创作越来越趋于商业化,我常常感恩那些萍水相逢的编辑。或许,没有他们的真情,没有他们的鼓励,我的写作只能止步于梦想。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回首往事,平平淡淡,惟有藏在记忆深处的感动,总在不经意间拨动心弦,给人丝丝温暖。
(宁阳县局民警 刘玉秋)